【閱讀筆記】2020年救贖書單推薦,感謝閱讀的甘美陪我走過愛的荒蕪-漂流木篇

和家人同住,侷限了藏書的空間。

妹妹有次回家,看見我在各個角落堆成高塔般的圖書,問我

「看那麼多書……要幹嘛?」

一時之間我像是得了失語症,字詞湧到嘴邊卻組不成有意義的句子,只好選擇沉默不語。

年底時看著圖書館的借閱紀錄,加上手邊購入的新書、咖啡店的閱讀時光,今年的閱讀量已然逼近100本,可以說是個人年度最佳KPI。

「看那麼多書……要幹嘛?」

妹妹的提問,言猶在耳,我思前想後,該怎麼回答?

可不全是為了KPI,卯起來閱讀而已。

每一本我挑選的書籍,或多或少都以他們的方式拯救了當時的我。

當我在汪洋大海漂流,失去方向、幾度陷溺的時候,每一本書都是一棵漂流木,支撐起我的軟弱無力、遠離浪潮的洶湧,一個接著一個,接力似地將我接引上岸;

當我深陷永夜的黑暗之中,每一本書都是一盞燭光,一個接著一個點亮心中的火光,給我當下最需要的溫暖與陪伴;在火光搖曳之中度過漫漫時光,等待,白日降臨。

如同妹妹總是把假日拿去征服百岳,我可卻從沒質問過她:「爬那麼多山要幹嘛?」

做一件事不為具體的功利價值,單純喜歡不是更可貴嗎?

閱讀就是我的山林,我的燭火,我的漂流木。

閱讀,是靈魂伴侶。

從100本書,特別選出6本,(蔡璧名老師的著作,請容我統稱為一本),對深刻走入內在、如實面對陰影的我,彌足珍貴。

首先介紹的三本書,是既漂亮又實用的漂流木,適用於落水時自救。

特別是,當自我批判過於強大,陷溺於自悲自憐的情節無法自拔時;首先借鏡他人故事,拿來反照自己,你永遠可以決定自己的劇本要不要改寫;接著,給予自己包容的同理心,離開自我批判的受罰位置,莫再糾結正常不正常的辯論;最後則是由一位帥哥領頭,將你的頭腦請一邊,回歸身體的實作練習。

被蜜蜂拯救的女孩:失落、勇氣,以及外公家的蜂蜜巴士

圖片取自博客來

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。

有一對兄弟,他們的爸爸是酒鬼。哥哥長大以後,成為醫生;弟弟長大之後,成為酒鬼。後來有人去訪問這對兄弟,他問哥哥,為什麼你成為醫生?哥哥回答:因為我爸爸是酒鬼。跟著,那人又去問了弟弟,怎麼你會成為酒鬼?弟弟回答:因為我爸爸是酒鬼。

宛如現代預言的小故事,揭示原生家庭如何如何,從來不是你今天不成功、不快樂的肇因;羊毛出在自己身上,你永遠是自己生命的主人。

作者梅若蒂將成長的困難,透過她勇敢而堅韌的書寫,灌溉出甜美多汁的果實,每一口都充滿生命力、每次下肚都能感受內在的泉湧。因而讀完本書後,自己也長養出內在力量,接手撐住自己,拔出勇氣揮別原生家庭的傷痛,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
梅若蒂:「我可以像媽媽一樣,繼續用自己欠缺的一切來定義我的人生,也可以因為自己奇蹟般獲得了拯救而心懷感激。外公和他的蜜蜂指引我度過失去父母的童年,給了我安全的避風港,也教我怎麼成為一個好人。」

滌這個不正常的人/正常人

圖片取自博客來

這是一個樂於貼標籤的社會。

什麼是正常?什麼又是不正常?我始終想問。

符合社會大眾的眼光、資本主義、世俗定義與價值觀就是「正常」;而悖離社會化標準就是「不正常」?

世界一分為二。

女大當婚是為正常,大齡單身則被認為something wrong

情緒壓抑被視為高EQ,情緒化被視為自我管理有問題

男人陽剛,女人溫柔,謂之正常;反之,則報以異樣眼光

雖然世界飛快的進步,但包容異己的寬容卻跟不上時代進度。

許多人仍埋頭藏在鍵盤之後,暗地裡批評特立獨行的他者。

而當我們說再多的同理心,一旦協助者站在「我想要幫助你恢復正常」的角度發聲:「你這樣不好、你背離常軌,你需要改進,讓我『這個正常人』來助你一臂之力」,協助者便已經遠離同理的向度;嗅及協助者的優越心態,以及感受到對方想要改變自己的壓力,極其敏感的身心患者只會把頭縮得更裡面。

但廖瞇沒有。

只是好奇、只是對話、沒有期盼沒有傷害。

廖瞇對弟弟的好奇,不帶著「我想『幫助』你改變自己」的電壓,於是,弟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應,即便展現的方式是如此不正常,卻沒有被廖瞇貼上「可怕」、「神經病」、「怪怪的」的標籤。如此「平等」的互動與對話,讓弟弟心靈的黑盒子終於有機會被抬到陽光底下,探探頭、伸伸腳、自由伸展;也讓長久橫亙家人之間,如鯁在喉的大石、不能言說的秘密開始鬆脫滑動。

弟弟黑盒子伸伸腳、伸伸手、有時還會與廖瞇說說話的日常,透過觀察者廖瞇的眼睛與極具「同理」反思,轉譯成這本《滌這個不正常的人》。《滌這個不正常的人》之所以動人,是因為文字如此樸實無華,真實的質地;而《滌這個不正常的人》推動療癒發生,正是因為廖瞇行動的心意是如此純粹真誠,不帶過多的意圖與目的。

以「薩提爾一致性溝通」投石問路的李崇建老師,總是懷報善意探問不同生命的姿態,沒有壓力、沒有進逼、沒有強求對方的問答互動,情感就在自然間流動,輕輕推開緊閉的心門。

關於「正常」與「不正常」如何囿限、框架、扭曲我們的戀愛經驗與人生?

不妨延伸閱讀莎莉.魯尼《正常人》。看「自我毀滅人格的病態女主角」如何扭曲自己以努力維持正常人的愛情與生活,再看「自以為正常的男主角」自以為是的配合,兩人分分合合努力維持「正常人」的戀愛故事,有多悲劇。

走路的人

走路的人和《走路的人》

封面完全是我的菜。(對,就是那個意思)

不論是書籍名稱、封面、或是內容,都比作者河正宇同時間推出的另外一本書,讓我更加「有感覺」

看到這本書,身體莫名地就蠢蠢欲動,像是被作者召喚。這是一本還來不及閱讀內文,身體就默默力行的好書。

記得那是一段,萎靡在家、足不出戶、天天以淚洗面,連攤開瑜珈墊都萬分困難的憂鬱低潮,腦袋大多被「自我批判」的聲音把持,偶爾清醒的時刻,眼前就會浮現《走路的人》書籍封面。

藍色天空下,有點髒、有點跩、有點man、有點憂鬱頹廢的河正宇,以睥睨姿態呼喚著我:走吧~走吧~去走路吧~

我不知道驅策自己身體移動的究竟是什麼?召喚我的是內在聲音,還是求生本能?

但癱軟在家無止盡掉眼淚,一刻也不想練習瑜珈的日子裡,唯一能回應自身的行動只有「走路」。把自己帶離房間,幫自己穿上運動鞋,走20分鐘到公園,坐一坐。

與其說是坐一坐、曬一曬陽光,其實根本就只換個地方繼續哭、繼續煩惱、繼續憂鬱。等天黑了,再把自己帶回家。

我不知道這樣的狀態究竟維持多久,內心當然也不知道「走路」對我有什麼具體幫助,身體只是純粹接受「召喚」而走;漸漸地,我便不再常常需要藉由「走路」急救「溺水的自己」,流淚的日子少了,攤開瑜珈墊的日子多了,生活慢慢回到「正常狀態」;然而,「走路」卻成為一個離不開的好夥伴。每當心情鬱悶、急躁、恐懼不安、想吃爆甜食的時候,我就會當機立斷:走吧、走吧、我們~去走路吧~

有用!

走路真的有用!

先前無意識地走,後來則是有意識地走;也就是說,我會把注意力放在腳掌,每踏一步都去感受腳掌、腳趾碰觸地面的摩擦、落地與離開,特別特別喜歡腳掌貼滿地面的感受,如此安穩、踏實、粗糙。雖然只有短短20分鐘左右,但藉由每一步踏好、踏滿,感受接地的力量,啊砸的心情不用多久就被拋向九霄雲外。

我當然也有這種日子。睜開眼,感覺全身彷彿千金、萬斤重的日子。這些日子,不僅心情鬱結,甚至只想緊閉雙眼,窩在棉被裡動也不動。有時,這種日子不會止於一天,而是無限延伸到隔天、再隔天……什麼也沒做,只想待在家的日子;莫名感覺家以外的世界很陌生,唯有待在自己房間才能感覺安全的日子。

然而,現在又遇到這種日子的清晨時,我會選擇停止思考,先起身再說。因為我很清楚,沉重的不是身軀,而是思緒。我慢慢哄勸自己,說服自己,把自己帶離躺臥的地方。

河正宇《走路的人》

等了快半年,《走路的人》才從圖書館來到我家。

翻開書閱讀後,驚喜發現,誒~作者河正宇走路的身心感受,正如我親身走路的心得,「天啊~我們怎麼會這麼相像呢?連身體、習慣、內心戲都好像! 」特別是,不要想著一步登天(因為身體會反抗),要從小事、小行動開始哄自己上路。誠如,這陣子台灣天寒地凍,我總是告訴學生:最難的是把自己帶到墊子上,一旦你開始動起來,一切都不再困難。(只要動個一分鐘就好,伸展、拉筋、拜日式……,身體自會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,完成整堂課。)

此時,如果滿腦子想著「該走路了……快盥洗一下,出門處理代辦事……」等,一昧強迫自己,最終只會換來反效果,只會讓自己更不想起身罷了。

首先,不妨先試著這樣說服自己吧?「躺太久的話,腰和頭都很痛,先起床一下」假如身體反抗的話,就安撫它:「嗯,不要擔心,我知道現在很不舒服,所以沒有要去走得全身汗,只是稍微起床,坐著就好」

中略

就我來說,我會倚坐在跑步機上。雖然大可做在沙發上或床鋪一角,但移動到跑步機才有稍微「清醒的感覺」。

楞楞坐在那裏,時而環顧房子四周,時而發呆。漸漸,隨著睡意消散,開始恢復精神之際,頓時覺得屁股有些痠痛。於是,「坐著」不知為何變得有些膩了。穿好運動鞋,站上跑步機後,「不如走點路吧!」的念頭也悄悄湧現。

站上跑步機,按下電源鍵,雙腳開始移動。只要踏出一步,自然就會踏出下一步,再下一步……

於是,在那些完全不想動的清晨,我建議各位只要先起身,先邁開一步就好。儘管那一步是如此沉重、困難,卻也讓我領悟一件事 — 比起那些不斷在腦海流轉的煩惱與藉口而讓我躊躇的力量,我身體渴望前行的力量才更強大。

河正宇《走路的人》

更有趣的是,一篇一篇接續讀下去,《走路的人》字裡行間都讓我聞到濃濃的「同類」氣味。他與我不只是「走路」的身體反應如此相近,就連思想都十分相像。

我心想:誒~該不會你也是…?

一時興起,去查了河正宇的人類圖。第一張圖跑出來的時候,手機差點嚇到掉下來,還以為跑到自己的人類圖。

一樣的類型、人生角色、一樣的荒野狼通道。

難怪我們這麼相似,一邊讚嘆自己直覺、一邊仰天長笑。雖然出生時間不同,依序跑出不同的類型與角色,但是以下這段書摘,不是顯示生產者,什麼才是顯示生產者?以及微微的3/5人的身影。

我擁有無法靜靜待著的才能

遇到沒辦法安靜下來的人時,大家會說是「注意力不足」,又或者更直接地說「安靜!」「胡鬧!」「為什麼這麼不專心?」「專心點!」我一方面認同大家的話,另一方面卻有其他想法-其實,大家是不是在說這種人有關注多樣興趣的能力呢?即使看在旁人眼中,完全無法靜下來的人顯得很胡鬧、不穩定,對當事人而言,卻是正處在延伸好奇心天線去體驗新事物的狀態。多數人定義的「正常」,乍聽之下可能合理,實際上卻有很多情況並非如此。

在社會上,也存在不少類似的情況。當大家見到樂於挑戰各種不同領域而非專注單一工作的人時,大多會提出「專心挖一口井的建議」,或是說「到處學點皮毛根本成不了大事,只有埋頭做己最擅長的事才是成功的秘訣。」真的是這樣嗎?明明說人類是充滿好奇心的動物,那為什麼當一個人對各種領域有興趣,渴望體驗多樣事物時,卻劈頭就是不看好、質疑呢?

無論怎麼想,我始終覺得「專心挖一口井就好」這句話聽起來很怪。如果勤勞地挖幾口井,然後努一放下吊桶提水,不是更容易發現夠讓我喝一輩子的水井嗎?

河正宇《走路的人》

最後,擁有無法靜靜待著才能的河正宇,還教我一件非常寶貴的事。即便遭逢低谷,也要持續鍛鍊自己,擁有不放棄自己的決心和勇氣。

現在我們認識的河正宇是影帝、作家、走路的人、導演、畫家,獲得影帝光環之前,足足有四年的時間他都無戲可演。一個演員失去舞台整整四年,還能保持志氣、良好身心狀態,能在谷底潛沉等待、磨刀霍霍的真男人,不愧是我的菜。

是啊,什麼時候開始的呢?仔細回想,或許是開始於我能做的事只剩下「走路」的那段時期。即使沒有人願意看我的表演,沒有半吋舞台容得下我立足,我卻始終不願埋怨世界或歸咎機運。無論是幾乎一無所有的茫然昔日,或是忙得必須壓所睡眠時間才能消化行程的現在,走路,一直是支撐著我的方式。

河正宇《走路的人》

所以,走路吧~

讓身體渴望前行的強大動能,揮刀斬斷煩惱憂鬱的魂結吧!

--

--

✍小怪獸與她的內在旅程

愛自己最真實的模樣,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理直氣壯地重生。 ✉️:beautybetta@hotmail.com